JIANGHUAIWENSHI
讀書寫作,
與改革開放同步成長我是從1978年,也就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那一年開始讀書寫作的。1977年秋我在定遠縣毛澤東思想學習班(縣黨校)謀到一份差事,做圖書管理員。單位里有個小小的圖書資料室,除理論著作外,還有幾本“文革”浩劫中幸存的文學名著,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接觸文學。沒想到幾本文學書籍竟有如此魅力,我幾乎消磨了全部業余時間和節假日來反復閱讀。隨著拔亂反正的推進和深入,各地出版社又新版和重版了一大批文學名著。這對剛品味到文學妙趣的我來說,簡直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盡管當時月工資只有36元,我還是從每月的工資中擠出半數來買書。前后兩三年時間,我的小屋內竟堆放有巴爾扎克、托爾斯泰、梅里美、雨果、莫泊桑、高爾基、魯迅、巴金、茅盾、曹禺、丁玲等一大批中外名家的著作。有了這些書籍,我就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久而久之,讀書成了我生活的習慣,成了每天的必修課,一天不讀書就覺得生活少了點什么。真正體會到讀一本好書就如同與先賢、大師之間展開一次心靈對話,感受他們高尚的人格力量。我在長期讀書自學中堅持寫讀書筆記,抄格言,記典故,有感而發,長短不論,真正做到腦勤、眼勤、手勤,有時興之所至,還畫點尾花和小插圖來點綴,然后分類整理。就這樣讀著、寫著、思考著,一股創作的欲望涌上心頭,沉淀的記憶和現實生活的碰撞,迸發出文學創作的火花。似乎有說不完的話,非得宣泄不可,于是我真地動筆寫了起來。
誰知寫文章根本不是想像的那么回事,幾年間我接到各地報刊編輯部的100多封退稿信,當有人看
回顧我的成長歷程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