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詞解釋(共5 個,每個4分,計20 分):
1.環境規劃:是指為使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把“社會-經濟-環境”作為一個復合生態系統,依據社會經濟規律、生態規律和地學原理,對其發展變化趨勢進行研究而對人類自身活動和環境所作的時間和空間的合理要求。
2.生態規劃:一切經濟活動都離不開土地利用,各種不同的土地利用對地區生態系統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在綜合分析各種土地利用的“生態適宜度”的基礎上,制定土地利用規劃,通常稱之為生態規劃。
3.總量控制:就是依據某一區域的環境容量確定該區域內污染物容許排放總量,再按照一定原則分配給區域內的各個污染源, 同時制定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保證區域內污染物排放總量不超過區域容許排放總量。
4.環境承載力:環境承載量就是某一時刻環境系統所承受的人類系統的作用量;這一作用的極限值即為環境承載力。環境承載力指某一時刻環境系統所能承受的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能力閾值。
5.排污收費制度:“排放污染物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企業事業單位,依照國家規定繳納超標準排污費,并負責治理?!痹撝贫染唧w操作的依據是《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和《排污費征收標準管理辦法》。
6.環境功能區劃:是環境實現科學管理的一項基礎工作。它依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和不同地區在環境結構、環境狀態和使用功能上的差異,對區域進行的合理劃分。它研究各環境單元的承載力及環境質量的現狀和發展變化趨勢,揭示人類自身活動與環境及人類生活之間的關系。
7.動態規劃:是處理具有多階段決策過程問題特征的優化方法。所謂多階段決策過程問題是指對由一系列相互聯系的階段活動構成的過程。如何在預定的活動效果評價準則下,使各階段所做出的一系列活動選擇,達到活動整體效果最佳問題。一個多階段決策問題的最優決策序列,對其任一決策,無論過去的狀態和決策如何,若以該決策導致的狀態為起點,其后一系列決策必須構成最優決策序列。
8.污水調節:在河流同化容量低的時期用蓄污池把污水暫時蓄存起來,待河流的納污容量高時釋放,由于更合理地利用了河流的同化容量,從而提高了河流的枯水水質。這項措施稱污水調節。
9.A-P 值法:在A 值法中只規定了各區域總允許排放量而無法確定每個源的允許排放量。
而P 值法則可以對固定的某個煙筒控制其排放總量,但無法對區域內煙筒個數加以限制,即無法限制區域排放總量。所謂的A-P 值法是指用A 值法計算控制區域中允許排放總量,用修正的P 值法分配到每個污染源的一種方法。
10.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是指環境保護部門依據國家環境保護政策(產業政策、行業政策、技術政策),規劃布局和清潔生產要求及專業工程驗收規范,運用相關的管理制度(環境預審、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對一切建設項目依法進行的管理活動。
11.環境信息公開:就是政府、企業和公眾主動公開自身或自身掌握的環境信息,如區域環境質量信息、污染物排放、突發環境事故信息、企業產品環境信息、企業環境行為等。
12.環境績效評估:環境績效是組織通過一系列環境管理措施或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所獲得的環境改善的成效。通過一系列的指標體系、標準、評價模型,通過綜合比較和計算,確定和評價一個組織環境績效的方法,它是環境績效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技術方法。
13.危險廢物:指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是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標準和鑒別方法認定具有危險特性的廢物。危險廢物通過具有易燃性、腐蝕性、化學反應性、毒害性及生物蓄積性、遺傳變異性、刺激性等有害特性,對人體和環境產生極大危害。
二、填空題:
1.環境規劃的目的是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
2.環境規劃研究對象:“社會-經濟-環境”復合生態系統。任務:系統協調發展,謀求
系統最佳發展。理論基礎:社會經濟原理、生態原理、地學原理、系統理 _________ 主要內容: _________ 3.我國環境規劃發展的四個階段:探索階段、研究階段、發展階段、深化階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