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環境規劃工作程序(順序):(一)規劃的編制:上級環保部門下達任務,接受任務與組織規劃編制完成規劃文本的編制(二)規劃的申報和審批:○1規劃初級申報和審核○2終極申報與審批環境規劃文本。
2、環境規劃步驟:①調查與評價區的環境現狀、確定主要環境問題和污染狀態②通過環境預測和環境功能區劃分等,確定環境規劃且標出及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并產生污染物的最大容許排放量和削減量③根據反饋,調整規劃,直到最終產生合理可行的城市環境規劃。
3、城市環境規劃的目的:調控城市人工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協調城市環境。
4、水環境容量是指水體在特定的環境目標下所能容納污染物的量。反應污染物在水體中遷移、轉化規律,也滿足特定功能條件下,水環境對污染物的承受能力。是環境目標管理的基本依據,是水環境規劃的主要環境約束條件。也是污染物總量控制的關鍵參數。
5、污染控制的技術措施:1、減少污染排放負荷:①清潔生產工藝②濃度控制③總量控制④污水處理;2、提高或充分利用水體納污容量:①人工復氧②污水調節③河流流量調控。
6、生態規劃概念:以生態學原理和城鄉規劃原理為指導,應用系統科學、環境科學等多學科的手段辨識、模擬和設計人工復合生態關系,確定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生態適宜度,探討改善系統結構與功能的生態建設對策,促進人與環境關系持續協調發展的一種規劃方法。目的:是促進區域與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保持人與自然、人與環境關系的持續共生,協調發展,追求社會的文明、經濟的高效和生態環境的和諧。任務:①根據生態適宜度,制定區域經濟戰略方針,確定相宜的產業結構,進行合理布局。②根據土地承載力或環境容量的評價結果,搞好區域生態區劃、人口適宜容量、環境污染防治規劃和資源利用規劃等③根據區域氣候特點和人類生存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搞好林業生態工程、城鄉園林綠化布局、水域生態保護等規劃設計。
7、生態規劃對象: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生態系統。
8、末端控制是指在生產過程的終端或者是在廢棄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對其進行物理、化學或生物過程的處理,以減少排放到環境中的廢物總量?;咎卣鳎孩?、是一種由“資源- 產品- 廢棄物排放”單方向流程組成的開環式系統;②在對廢棄物的處理與污染的控制時強調的是對企業自身制造過程中的廢棄物的控制,而對分銷過程與消費者使用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則不予以考慮與控制;③其環境管理的目標是通過對制造過程中的廢棄物與污染的控制達到規制最低排放標準與最大排放量的要求,規避環境規制所產生的風險。
9、污染預防:目的是減少甚至消除產生污染的根源。這種減少污染廢物及防止污染的策略,成為污染預防。與末端控制的區別:污染預防是以預防為主,強調污染的發生、減少甚至消除產生污染的根源;而末端處理,沒有預防,以污染物/污染源的末端控制為主。
10、末端控制弊端:①廢棄物排出后的凈化、處理技術常常使污染物從一種環境介質轉移到另一種環境介質。②在現行政策之中,占支配地位的是單純污染控制,而缺少對面臨全球系統的環境威脅提出適當的解決辦法。③環境問題給世界各國包括發達工業國家帶來了越來越沉重的經濟負擔,控制污染問題之復雜,所需資金之巨大遠遠超出了原先的預料,環境問題的解決遠比原來設想的要困難得多。④“污染控制”的現行法規體系和運行機制,導致部分企業養成了一種“污染排放后才控制”的思想心態,成為強化環境管理,廣泛實行污染預防的障礙因子。
11、基于污染預防思想的環境管理模式:(一)、源削減:包括減少在回收利用、處理或處置以前進入廢物流或環境中的有害物質、污染物的數量的活動,以及減少這些有害物質、污染物的排放對公眾健康和環境危害的活動。(二)廢物減量化;即由生產者減少有害物質的體積和毒性,其中包括削減廢物產生的活動及廢物產生后進行回收利用與減少廢物體積和毒性的處理處置(三)循環經濟:把清潔生產和廢物取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要求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