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h
形狀補間動畫
句容二中
趙娟
一、教學目標
1
、理解形狀補間動畫的概念,掌握其制作方法;
2
、了解位圖在形狀補間動畫中為何要矢量化,掌握將位圖轉換為矢量圖的操作方法;
3
、能區別“形狀補間”動畫與“動畫補間”動畫
4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方法:
運用引導、演示、任務驅動、學生自主探究、師生互動、同學互助合作等方式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形狀補間動畫的制作方法;掌握位圖矢量化方法
難點:形狀補間動畫的制作方法;掌握位圖矢量化方法
四、教學過程
1
、情景導入
教師:播放一段自制的
Flash
小動畫《蟠桃園》給學生欣賞,并請學生分析該段動畫中
出現了哪些動畫,你能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制作出來嗎?”
學生:回答有兩個動畫(仙女飛入和孫悟空變形)
教師:請一位同學來完成“仙女飛入”動畫,意在復習上節課所學的“動畫補間”動畫的制
作要點,為下面學習
“形狀補間”動畫打好基礎,讓學生能清楚這兩種動畫之間的
區別。
提示:導入圖片的方法
1
、點擊“文件
—
導入
—
導入到舞臺”;
2
、用“任意變形工具”改變大小。
教師:學生運用上節課所學的動畫補間完成了“仙女飛入”,而“孫悟空變形”則難住了學
生。教師由此引入本節課內容——形狀補間動畫
2
、講授新課
形狀補間動畫的概念:
在
Flash
的時間軸面板上選擇一個關鍵幀繪制一個形狀,
然后在另一
個關鍵幀更改該形狀或繪制另一個形狀,
根據兩者之間幀的屬性值或
形狀來創建的動畫。
教師:
1
、演示一段形狀補間動畫(圓形——矩形——文字“孫悟空”——圖片“孫悟空”)
2
、以“圓形——矩形”的簡單動畫為例,講解形狀補間動畫的操作過程,并指出該
操作與“動畫補間”的不同之處,使學生加深印象。
學生:完成任務
1
圖形與圖形之間的形狀補間動畫(形狀可以自選)
教師:要求同學間相互幫助;關注學生制作的過程,及時給予指導和糾正;
任務
1
比較簡單,學生輕松完成后按教師要求繼續完成任務
2
學生:嘗試完成任務
2
由圖形變成文字“孫悟空”,實現圖形與文字間的形狀補間動畫
由于任務
1
順利完成,很多學生理所當然的認為圖形變成文字也能輕而易舉成功,
然而在操作任務
2
時,很多同學都失敗了。
教師:
因為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給學生介紹過文字的“分離”
操作,
教師在這個部分只需稍
加提醒,部分學生就能想到這一步。
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自己嘗試操作,并由已經完成任務
2
的同學擔任老師的小助手去指
導幫助其他同學。有了任務
2
的經驗,很多同學開始自覺完成任務
3
的操作,并對
位圖也進行了“分離”。
教師:
展示幾個學生的作品,并對比教師所做的文字到圖片的變形,學生發現不同之處,此
時教師解答學生的疑惑:
學生:
對照教師的講解,
修改自己的作品,
完成任務
3
,
同學之間可以互相討論,
相互幫助,
完成“圖形(圓形)——圖形(矩形)——文字孫悟空——圖片孫悟空”整個動畫過
程,實現圖形、文字、圖片之間的形狀補間動畫
提示:
1
、只有矢量圖才可以制作形狀補間動畫,所以文字需要通過“分離”來實現矢量化。
而圖片要實現矢量化,應該通過菜單“修改——位圖——位圖轉換成矢量圖”命令來
實現。并指出為使形狀補間動畫更加逼真,需要將不需要的點狀刪除。
2
、圖片導入
之后就會出現在庫中,需再次使用時,可直接從庫中直接拖動到舞臺,無需重復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