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1. 環境管理的概念及基本任務?
概念:環境管理: 環境管理是通過對人們自身思想觀念和行為進行調整,以求達到人類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的承載力相協調。也就是說,環境管理是人類有意識的自我約束,這種約束通過行政、經濟、法律、教育、科技等手段來進行。環境規劃與管理基本任務:轉變人類社會的一系列基本觀念和調整人類社會的行為。
2. 清潔生產:一種新的創造性思想,該思想將整體預防的環境戰略持續應用于生產過程、產品和服務中,以增加生態效率和減少人類及環境的風險。
3 循環經濟及三大原則一詞是對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是以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使用為特征,在環境保護上表現為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并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三大原則: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4.水環境容量及分類(P195):某水體在特定的環境目標下所能容納污染物的最大負荷量。
( 1 )按水環境分類:自然水環境容量,管理水環境容量,(2)按污染物質分類:好氧有機物的水環境分類,有毒有機物,重金屬
5 環境規劃 :環境規劃是指為使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把“社會一經濟一環境”作為一個復合生態系統,依據社會經濟規律、生態規律和地學原理,對其發展變化趨勢進行研究而對人類自身活動和環境所做的時間和空間的合理
安排
6 環境容量:是指環境單元所允許承納的污染物質的最大數量
7 環境承載力: 是指某一時刻環境系統所能承受的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能力閾值,
8 環境目標 :環境規劃目標是環境規劃的核心內容,是對規劃對象未來某一階段環境質量狀況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水平所做的規定
9 生命周期評價的概念 :是對一個產品系統的生命周期中輸入,輸出及其潛在環境影響的匯編和評價。
10 生命周期清單分析 :清單分析是對產品,工藝或活動在整個生命周期階段的資源,能源消耗和向環境的排放進行數據量化分析。
二. 簡答題
1 人類認識環境與發展問題的三個路標:
1972 聯合過人類環境問題: 1992 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問題;2002 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
2 環境保護的32 字方針: 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
3 我國環境個管理的基本政策: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政策. 污染者付費政策.
強化環境管理政策.
4 中國國家級環境法體系主要包括下列幾個組成部分: 1. 憲法中關于保護環境資源的規定2. 環境保護基本法,我國
的環境保護基本方法是1989年12月26日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我國環境保護法》。 3.環境資源單行法環境資源單行法是針對某一特定的環境要素或者特定的環境社會關系進行調整的專門性法律法規,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立法構成:土地利用規劃法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防治法自然資源保護法自然保護法 4 環境標準我國的環境標準由三類兩級組成,即在類別上包括國家級和地方級(實際上為省級)二級;在類別上包括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環境保護基礎標準及方法標準和其他標準五類。 5 其他部門法律中有關環境保護資源環境的法律規范在行政法、民法、刑法、經濟法、勞動法等部門民法中也有一些有關保護環境資源的法律規范。 6 國際條約、國際公約
5 環境規劃指標體系的類型和確定的原則
環境規劃指標的類型:
環境質量指標:主要表征自然環境要素(大氣、水)和生活環境的質量狀況,一般以環境質量標準為基本衡量尺度;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環境規劃措施與管理指標;相關性指標:主要包括經濟指標、社會指標和生態指標三類。
6 我國現行的環境管理制度有哪些?我國的環境管理制度可分為老三項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和排污收費制度;新五項制度: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許可證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一共是八項制度。
7 環境規劃指標體系的類型和確定的原則
環境規劃指標的類型:
環境質量指標:(主要表征自然環境要素(大氣、水)和生活環境的質量狀況,一般以環境質量標準為基本衡量尺度);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環境規劃措施與管理指標;相關性指標:主要包括經濟指標、社會指標和生態指標三類。
建立環境規劃指標體系的原則:整體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規范性原則可行性原則適應性原則選擇性原則
8生態規劃的主要任務:①根據生態適宜度,制定區域經濟戰略方針,確定相宜的產業結構,進行合理布局,以避免因土地利用不適宜和布局不合理而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
②根據土地承載力或環境容量的評價結果,搞好區域生態區劃、人口適宜容量、環境污染防治規劃和資源利用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