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27環境規劃學
復習重點:第一到第六章及第八章——環境規劃的理論、內容、技術與方法及應用。
題型:名詞解釋,填空題,是非或判斷題,簡答題,單選題,論述題,計算題
復習題
一、名詞解釋
1.市場價格法:直接根據物品或服務的價格,利用因環境質量變化引起的產量和利潤的變化來計量環境質量變化的經濟效益或經濟損失。2.機會成本法:是指把一定的資源用在生產某種產品時,所放棄的對其他產品生產中所能獲得的最大效益。
3.防護費用法:環境資源破壞時帶來的經濟損失,可以通過為防護該環境資源不受破壞所支付的費用來推斷。
4.水環境規劃:對某一時期內的水環境保護目標和措施所作出的統籌安排和設計。
5.耗氧有機物的水環境容量:水環境所能容納的耗氧有機物的最大容許量。該容量即通常所說的水環境容量。
6.空間結構理論:研究人類活動空間分布及組織優化的科學。
7.大氣環境質量預測:為了了解未來一定時期的經濟、社會活動對大氣環境帶來的影響,以便采取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的措施。
8.社區:指居住在某一個特定區域內的、共同實現多元目標的人所構成的群體。
9.環境預測:指根據人類過去和現在已掌握的信息、資料經驗和規律,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對未來的環境狀況和環境發展趨勢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動態變化進行描述和分析。10.環境規劃指標:是直接反映環境現象以及相關的事物,并用來描述環境規劃內容的總體數量
和質量的特征值。
11.環境容量:是一個復雜的反映環境凈化能力
的量,其數值應能表征污染物在環境中的物理、
化學變化及空間機械運動性質。
12.規劃協調型預測:指通過一定手段,使環境
與經濟協調發展所能達到的環境狀況。
13.環境規劃目標:是環境規劃的核心內容,是
對規劃對象未來某一階段環境質量狀況的發展
方向和發展水平所作的規定。
14.環境評價:是在環境調查分析的基礎上,運
用數學方法,對環境質量、環境影響進行定性和
定量的評述,旨在獲取各種信息、數據和資料。
15.總量控制:就是依據某一區域的環境容量確
定該區域內污染物容許排放總量,再按照一定原
則分配給區域內的各個污染源,同時制定出一系
列政策和措施,以保證區域內污染物排放總量不
超過區域容許排放總量。
16.土地資源:能滿足或即將滿足人類當前和可
預見的將來利用需要的土地。
17.固體廢棄物:指生產建設、日常生活和其他
活動中產生的污染環境的固態、半固態廢棄物
質。
18.土地開發:指人類采取積極的手段,擴大土
地的有效利用或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以滿足對土
地不斷增加的需求。
19.水污染控制系統:是由污染物的產生、輸送、
處理到水體中遷移轉化等各種過程和影響因素
所組成的系統。
20.環境功能區劃:依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和不
同地區在環境結構、環境狀態和使用功能上的差
異,對區域進行的合理劃分。
21.集中供熱:就是將分散的鍋爐以及可以利用
的燃燒裝置集中起來,代替分散的狀態。
22.清潔生產:指將綜合預防的環境策略,持續
的應用于生產過程、產品和服務中,以便增加生
態效益及減少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性。
23.濃度控制:是對人為污染源排入環境的污染
物濃度所作的限量規定,以達到控制污染源排放
量之目的。
24.環境規劃:指為使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把“社會—經濟—環境”作為一個復合生態系統,
依據社會經濟規律、生態規律和地學原理,對其
發展變化趨勢進行研究而對人類自身活動和環
境所作的時間和空間的合理安排。
25.環境承載力:指某一時刻環境系統所能承受
的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能力閾值。
26.社區環境評價:是對一個社區的描述和社區
自我評價,它的評價內容包括生態環境質量、社
會經濟狀況以及社會指標的評價。
27.土地退化:指由于某些構成土地的自然要素
性狀發生了不利于維持原有生產能力的變化,從
而引起了土地生產能力的持續下降甚至消失。
28.城市生活垃圾:指城市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
固體廢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視為城市生
活垃圾的固體廢物。
29.水環境承載力:指某一地區、某一時間、某
種狀態下水環境對經濟發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
能力。
30.可持續發展:是不斷提高人群生活質量和環
境承載力的,并能滿足當代人又不損害子孫后代
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
二、簡答題:
1.簡述我國環境規劃的發展歷程。
(1)探索階段
(2)研究階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