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a.
..
. .
1.
第一個路標
:
1972
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
2.1983
年
12
月召開了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提出了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
基本國策
和同步發展方針。
3.
環境保護的“三大政策”
:預防為主、誰污染誰治理、強化環境管理
4.
環境保護的
32
字方針:
1973
年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上確立了我國環境保
護工作的基本方針: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
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
5.
我國的環境管理基本政策歸納為三大政策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政策,
“污
染者付費”政策,
“強化環境管理”政策。
6.
“三同時”制度
系指所有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其防治污染設施必須與主體
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運行。
7.
環境保護目標責任
制被認為是八項環境管理的龍頭制度。
8.
法約爾一般管理主要包括哪些內容?他的提出的管理職能包括哪幾方面?
提出管理的
14
原則:
1.
勞動分工
2.
權利與責任
3.
紀律
4.
統一指揮
5.
統一領導
6.
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
7.
合理的酬報
8.
適當的集權和分權
9.
跳板原則
10.
秩
序
11.
公平
12
保持人員穩定
13.
首創精神
14.
人員的團結。
管理職能: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五大職能
9.
管理的二重性:
既有同生產力、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系的自然屬性,又有同生產
關系、社會制度相聯系的社會屬性。
10
計劃的分類
分類原則
計劃種類
分類原則
計劃種類
按計劃的時間界限劃分
長期計劃
中期
短期
按計劃的范圍
政策
程序
方法
按計劃制定者的層次
戰略
管理
作業
按計劃的約束力
指令性
指導性
按計劃的對象
綜合
局部
項目
按計劃的性質
經濟發展
環境保護
土地利用
其他
11
控制的類型
1.
按控制活動的性質劃分為防治性控制和更正性控制
2.
根據控制點位于整個活動過程中的位置分為預先、過程、事后控制
3.
根據實施控制的來源分正式組織、群體、自我控制
4.
根據控制信息的性質分反饋、前饋控制
5.
根據控制所采用的手段分直接、間接控制。
12
控制原則
1.
控制所涉及的范圍是十分廣泛。從總體上看,它既包括對人的控制,也包括對
物的控制,這就增加了控制的復雜。
2.
為了進行有效的控制,要遵循以下原則
1.
公眾參與原則
2.
系統控制原則
3.
一致與比較原則
4.
預防性原則
5.
例外與重點原則
6.
靈活性原則
7.
經濟合理原則
8.
反饋原則
. .
.. .
..
a.
..
. .
13.
什么是環境容量?什么是環境承載力?試分析兩者關系
。
環境容量
是一個復雜的反映環境凈化能力的量,
其數值應能表征污染物在環境中
的物理,
化學變化及空間機械運動性質。
環境容量是指某環境單元所允許承納的
污染物質的最大數量。
M=K(
基本環境容量
)+R
(變動環境容量)
環境承載力
指某一時刻環境系統所能承受的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能力閾值。
環境承載力是環境系統功能的外在表現,
即環境系統具有依靠能流、
物流和負熵
流來維持自身的穩態,有限地抵抗人類系統的干擾并重新調整自組織形式的能
力。
環境承載力是描述環境狀態的重要參數之一,
即某一時刻環境狀態下不僅與自身
的運動狀態有關,還與人類作用有關。
環境承載力既不是一個純粹描述環境特征的量,又不是一個描述人類社會的量,
它反映了人類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界面特征,
是研究環境與經濟是否協調發展的一
個重要依據。
14.
環境承載力的指標體系
從環境系統與人類社會的經濟系統之間物質、
能量和信息的聯系角度,
可以將環
境承載力指標分為三部分:
1.
資源供給指標:
如水資源、
土地資源和生物資源的數量、
質量和開發利用程度。
2.
社會影響指標:如經濟實力、污染防治投資、公用設施水平和人口密度等。
3.
污染容量指標:如污染物的排放量、綠化狀況和污染物凈化能力。
15.
簡述工業生態學的定義及其內涵。
答:
工業生態學的定義:
是人類在經濟、
文化和技術不斷發展的前提下,
有目的、
合理地去探索和維護可持續發展的方法。
要求不是孤立而是協調地看待產業系統
與其周圍環境的關系。
這是一種試圖對整個物質循環過程———從天然材料、
加
工材料、零部件、產品、廢舊產品到產品最終處置———加以優化的系統方法。
需要優化的要素包括物質、能量和資本。其內涵:認為工業(
industry
)的外延
涵蓋了人類的各種活動,
擴展到人類生存和活動對地球造成的各種影響,
包括社
會對資源的利用,
成為循環經濟理論產生的基礎
16.
生態工業園區
依據清潔生產要求、
循環經濟理念和工業生態學原理而設計建立的一種新型工業
園區。
它通過物流過能流傳遞等方式把不同工廠或企業連接起來,
形成共享資源
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組合,
使一家工廠的廢棄物或副產品成為另一家工廠的原
料或能源,
模擬自然系統在產業系統中建立
“生產者
-
消費者
-
費接著”
的循環途
徑。
17
生態產業園:
是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產業生態學和系統工程理論知道下,
將在一定地理區域內的多種不同產業,按照物質循環、產業共生原理組織起來,
構成一個資源利用具有完整生命周期的產業鏈和產業網,
通過最大限度地降低對
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求得多產業綜合發展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18.
環境經濟學研究的主要任務是
: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社會體系和保
持與之間相適應的可持續利用的資源和環境基礎。
20.
外部性理論
:認為在沒有市場力的作用下,外部性表現為財經獨立的兩個經
濟單位(如公司和消費者)的相互作用;應用一般均衡分析法,分析環境問題產
生的經濟根源,
即生產和消費的外部性和它的影響范圍,
提出解決環境污染這個